这件玉组佩以三件半圆形的璜为主体,其上雕刻双龙纹,中间以玛瑙珠等串联,红白色彩交相辉映,体现了西周贵族的审美意趣。
由两件或两件以上的玉器组合而成的玉佩都可以称作玉组佩,有“杂佩”、“大佩”等称谓。
最早的组佩起源于新时期时代,以石珠、石管、蚌壳、兽骨等串联而成。到了西周时期,用玉制度逐渐制度化和规范化,代表财富、身份和等级的玉组佩应运而生,精美的玉组佩是国君和贵族身份的象征。墓葬中随葬大量玉器则是为了彰显墓主人的尊贵、富有和特权。
▲ 山西博物院展品,西周六璜联珠串饰。图片来源:百度百科山西博物院数字博物馆。
随着玉组佩的不断发展,春秋晚期以后,其佩戴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玉组佩均不再套于颈部,而是系在腰间的革带,并垂至下肢,更倾向于装饰功能。
▲ 左:山东曲阜战国墓玉组佩,右:广州西汉南越王墓玉组佩。图片来源:网络。
玉璜是玉组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现的年代非常的早,最初作为祭祀用玉,后逐渐发展成为配饰的一部分。玉组佩中玉璜常常制作成鸟、鱼、蚕等多种动物的形象。
在西周时期,玉组佩是贵族身份在服饰上的体现。
这种现象的背后则与当时贵族间所标榜的步态有关,身份愈高,步子愈小,走得愈慢,愈显得气派出众,风度俨然。
——《周代的组玉佩》,孙机。
这种现象的背后则与当时贵族间所标榜的步态有关,身份愈高,步子愈小,走得愈慢,愈显得气派出众,风度俨然。
——《周代的组玉佩》,孙机。
当他们在行走时,玉组佩就会发出玉石撞击之声,从而提醒其举止得当,不失礼节,“玉步”一词也是由此而来。可见步履的徐缓表现出来的是高贵身份的矜庄,而佩戴上玉组佩则不便于行走,和这一要求相适应。
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玉组佩的长短和结构的复杂程度是区分佩戴者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标志。
至今所发现的多璜玉组佩中,玉璜的数目从二璜到八璜不等,拥有或佩戴玉璜数目更多的玉组佩的人地位更高。
目前发现玉璜数目最多的玉组佩收藏于山西博物院。它出土于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佩戴于第八代晋侯晋穆侯次夫人杨姞的胸腹部。长达 1.75 米,可从墓主人的头部一直系配到脚面,由 204 件各色玉器组合而成,以 45 件玉璜为主体,是迄今见到的玉璜最多者,在多璜玉组佩里达到了极致。
▲ 山西博物院展品,西周玉组佩。图片来源:百度百科山西博物院数字博物馆。
玉饰上的纹饰精雕细琢,姿态各异。有双龙纹、双首鸟纹、人龙合体纹等,其下端 2 件玉雁更是晶莹剔透,栩栩如生。这套玉组佩制作精美、结构复杂、组合规整,其色彩柔和淡雅、纹饰精湛细腻,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杨国是西周时期晋国周边的小方国。杨姞是由杨国嫁到晋国的贵族女子,她虽不是晋穆侯的正室,但是其随葬品的数量、规格远远超过了晋穆侯夫人,甚至超过了晋穆侯。
玉组佩是将几种形状不同的单件玉佩以线穿组,合成一串。
西周时期,玉组佩一般佩于颈部而垂于胸腹部。玉组佩中璜的佩戴有水平和侧立两种,水平款多搭配玛瑙、绿松石等,串成环形项圈;侧立款则搭配在两侧,形成对称装饰。
从组合关系上看,多璜组佩以青玉和青白玉质为主,其间串联玛瑙珠子和绿松石珠子,璜大小依次序排列,与玛瑙和绿松石形成醒目的色彩搭配,整体上形成大小色彩主次分型的视觉效果。
目前,尚不能确切知道西周服饰的情况,但根据织物残留的情况来看,当时的服饰色彩丰富。
多璜组佩淡雅的冷色调与服饰之间张扬的暖色组合,颇具视觉冲击力,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色彩及色彩搭配的理解。
在周代,朝廷设置玉府,掌管用玉。
在今天,强大的电商真的可以买到“玉组佩”。比如下图这款良心文创——玛瑙玉璜项链吊坠,仿照山西博物院的馆藏龙凤纹玉璜制作而成。是不是很有逼格?
▲ 文创商品,玛瑙玉璜项链吊坠。图片来源:网络。
此次《美好中华》展览中,除了有玉组佩之外,还有很多有趣的服饰用品,例如:小河先民的帽子,精绝古国贵族男子的靴子,隋炀帝的土豪玉腰带等等。
关于玉组佩希望了解更多?赶紧预约特展门票,走进首博看看吧,还有很多其他美好等你来发现呦!
关注【微绛县】看绛县身边事!(运城网信备案I20001)投稿加66350359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