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云寺

泾川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北魏、隋唐时期最为鼎盛。据史料记载,公元601年,隋文帝杨坚在泾州建大兴国寺和舍利塔,用石函在地宫供养14枚佛祖舍利。公元690年,唐代女皇武则天敕令各州建大云寺珍藏《大云经》,泾州改建大兴国寺为大云寺,遂制金棺、银椁、铜匣、石函、琉璃瓶组成五层套函盛装14枚佛祖舍利,并在隋代石函四周刻题铭文。明洪武3年,大云寺毁于洪水。

1964年,当地农民在平田整地时发现了唐塔地宫,佛祖舍利惊现于世,被称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1971年9月,郭沫若先生亲自鉴定了大云寺出土的佛祖舍利和金棺银椁,评定为国宝级文物。《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称大云寺地宫和石函中的金棺银椁铜匣,最早将中国传统的棺椁葬制引入佛教,反映了唐代在舍利瘗埋制度上的划时代变革,在佛教考古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云寺瑰宝现保存于省博物馆,曾多次代表中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到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展出。为了切实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旅游产业开发步伐,县委、县政府按照“政府引导、多元投资、分期实施、分步推进”的思路,在古泾州大云寺原址修建泾川大云寺博物馆。泾川大云寺博物馆建设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同志先后两次作出重要批示,两次视察大云寺博物馆建设情况,对大云寺博物馆建设、开发、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作了重要指示,并亲笔题写了“泾川大云寺博物馆”馆名。市县领导在博物馆论证、规划、建设过程中多次深入实地检查指导,督促工程建设,有力地支持了博物馆的顺利开发建设。

大云寺博物馆规划总占地364亩,分为中心区、服务区和景区广场三部分,计划分三期实施完成。中心区占地100亩,主要建设主展馆、舍利塔、附展厅、大门、钟楼、鼓楼、东西碑亭及接待、管理、服务三个中心。服务区和景区广场占地264亩,主要建设迎宾广场、佛文化街、商业街、景区道路等。

一期工程于2007年8月开工建设,2008年5月竣工。建成了舍利塔、大门、钟楼、鼓楼、东西碑亭,配套实施了院内青砖幔地、绿化、亮化及给排水工程。二期工程于2009年开工建设,2010年5月底竣工,建成了接待、管理、服务三个中心及门前广场,配套实施并完成了影壁、景区围墙、星级厕所、票房及绿化、亮化、给排水、输配电等工程建设任务。2011年,大云寺博物馆主要实施舍利塔内部装饰装修、博物馆安防、石碑安装、绿化完善等工程。2012年重点实施主展馆建设。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